6年总计向山东供水近40亿方,覆盖面积13市61县(市、区)、获益人口多达3000万人,北方水资源紧缺获得减轻;先后生态补水2.95亿方,提高南四湖、东平湖湖区生态环境,防止湖泊干枯带给的生态灾难;因应防洪调度、抢修排水,有效地减低沿线地市防洪压力,确保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性。这只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充分发挥多重效益的一个缩影。2013年11月,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全线通水,标志着翘盼半个世纪的调水工程从蓝图南北现实。在南水北调东线工程通水六周年之际,《法制日报》记者近日追随水利部实地调研东线工程时得知,六年来,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在确保沿线省份供水安全性、生态安全性等方面充分发挥着不能替代的起到,工程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早已开始显出。确保城市供水安全性南水北调工程是党中央、国务院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做出的根本性决策,是减轻我国北方水资源紧缺和提高生态环境状况,增进水资源优化配备的根本性战略性基础设施。水利部有关负责人告诉他记者,工程规划分东、中、西三条调水线路,通过与长江、黄河、淮河和海河相互连接,包含我国水资源配备“四斜三纵、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总体格局。江苏是东线调水工程的源头,而宝应车站则是东线工程首个竣工的一级泵站。2002年12月,宝应车站月开工,这意味著“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南水北调的宏大设想步入实行阶段。南水北调东线江苏水源公司扬州分公司总经理韩仕宾告诉他记者,“由于地势南高北较低,为了确保水往‘低处’流,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全线成立13个阶梯泵站,共22一处枢纽、34座抽水泵车站,总扬程65米。”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引水线长大约1467千米,几经10年竣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