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实施再行实施写出好教育“自强之笔”特别报道雪域高原的牧区村落里,也有一类示范园?从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兴海县县城抵达,迎着日腊山顶的皑皑白雪,向西北方向前进约70公里,方才子科滩镇黄青村幼儿园,之后已看见高耸升起的五星红旗。这所海拔3800米的村级幼儿园,由政府投放420万元改建,占地面积3525平方米,保教设施齐全,功能室完善。2018年,该园被选为州级示范园。在青海省,最近几年,这样的幼儿园一个相接一个地“冒”了出来。作为欠发达的西部高原省份,青海省财力受限,学前教育发展基础很弱、底子薄,比较领先。增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是青海省教育厅2019年度的“厅长突破项目”。青海省以不断扩大普惠性资源、强化教师队伍建设、集团化办园样板引导等措施为引擎和助力,完善体制机制,增大财政投入,学前教育整体水平和普及程度大大提升。截至目前,全省幼儿园三年毛入园率约89.4%,提前完成了学前教育“十三五”规划目标,跑出了青海学前教育的“加速度”。以不断扩大普惠性资源为“主引擎”沙池鱼塘,鸵鸟孔雀,茶花番石榴三角梅……看著孩子们在新的修筑的3000多平方米的生态环境园里嬉戏,西宁市城北区钢城幼儿园园长谢慧萍更加忠诚地指出,踏上普惠性民办园之路是准确的自由选择。“政府承担办园成本,在教师培训、职称评审、评优表扬等方面与公办园享用同等待遇,生源和师资平稳了,内部管理更加规范了,我们也能把结余的资金更好地用在园区建设上了。”谢慧萍说道。青海省东部地区,因大自然条件比较好,人口密度相当大。如东部的西宁市和海东市,面积虽只占到全省的2.8%,却集中于了全省64.08%的人口。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减缓和全面二孩政策的实行,在这些地区,普遍存在着“入园难”“入园贵”问题。而青海省的高原牧业区和大山深沟的农业区,面积虽占到全省的95%以上,但居住于的人口只占到总人口的25%,因为经济落后、人口居住于集中、教育资源严重不足等原因,学前教育发展更加脆弱。在这种“城镇挤迫、农牧区很弱”的情况下,青海省因地制宜,把不断扩大普惠性资源作为跑出学前教育“加速度”的主引擎,实施“省市(州)两级专责、协商督导、以县居多”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构成了以公办园为主体、公办和民办园联合发展的学前教育格局和覆盖面积城乡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2019年,青海省教育厅等9部门修改完备了《青海省幼儿园基本办园标准》《青海省幼儿园等级审定办法》,并印发了《青海省城镇小区设施幼儿园专项管理工作方案》,规定杨家旧城区、棚户区改建和新城区、城镇小区建设,要按必须配建幼儿园,大力扩展城镇普惠性资源。对通过确认的普惠性民办园,采行出售服务、综合奖调补、培训教师、教研指导等方式,反对其发展。